在《三体》中,有这样一个桥段,顶级的物理学家杨冬在三体文明超级计算机“智子”的干扰和误导下,得出了物理实验的结果在实验之前就会被某种力量确定的结论,导致自己主观上信念崩塌,亲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。
笔者在读到这段时除了感叹大刘构思的精妙外,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坚定的信念对人重要性。其实我们在某个时刻都是杨冬,她因物理现象的难以理解而崩溃,我们因问题的极度复杂化而迷茫。
这种时候,或许应该停下来仔细想想是不是方向上出了问题,而不是一味的蛮干,以一个杠精的心态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一言
桥接模式基于类的最小设计原则,将实现与抽象放在两个不同的类层次中,使两个层次可以独立改变。
设计实验室
如果我现在说,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电商网站,你的任务是管理好电商网站中的商品品类,你有什么思路?
以手机为例,我们上架的品牌有:华为、小米、VIVO,主流的手机类型可能有折叠屏、曲面屏。
反骨乍现
“太简单了,我来!”
一位自诩有多年开发经验的反骨仔站了起来,开始单向输出:“我的思路是这样的,将手机先按屏幕材质分,之后每个屏幕材质下面再去分品牌,大家可以看我画的思维导图理解下。在实现上,我们可以…”
旁听的设计师越听眉头越紧,终于打断了反骨仔的发言:“抱歉,打断下,我不认为这个是可行的实现方案,这个方案存在着重大的隐患。”
然而反骨仔刚愎自用,狭隘的认为新来的设计师是在挑战自己这个老员工的权威,而且对于自己的方案极度自信。终于,公司还是决定由这位资深的老员工领头开始这个项目。
于是整个项目便按着维度嵌套的关系启动了开发。
问题很快到了致命的程度,手机的品类越来越丰富,屏幕材质也越来越多样,甚至颜色、受众、配置等等一系列的维度还没有加进来。反骨仔的设计引发了类爆炸,非常不利于扩展。
反骨仔依然没有放弃,他坚持要继续写下去,就像三体中挣扎的杨冬一样。只不过杨冬选择极端的逃离,他选择极端的冲锋。